北京荨麻疹诚信医院 https://m-mip.39.net/czk/mipso_8595950.html华驰
一、小龙虾“五月瘟”
每年5月份左右,养殖的小龙虾就会出现大规模死亡,个别池塘甚至一周左右出现死亡“空塘”,给养殖户带来严重损失,称为“五月魔咒”,也就是“五月瘟”。
“五月瘟”具体的表现为:发病个体肢体无力、两大螯不能举起、尾扇出现水泡、空肠空胃、肝胰腺变色、肠道充血(蓝色)(如图1-6);进笼、缺氧、水质恶化、天气突变等引起应激反应后出现死亡,并且往往从大个体开始死起,逐渐向中等、小个体传播;病程进展迅速,严重时一周左右能将一池虾死空。死虾集中在池塘岸边或水草上的容易被观察到,而死亡在池塘底部或水草丛中的个体不容易被发现,加上小龙虾有互相蚕食的习性,有些养殖户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一塘虾就“消失”了。
对于“五月瘟”产生的原因有几种不同说法:
1、蜕壳不遂一一由于环境或营养的问题引起的虾蜕壳困难,进而导致死亡。但这一说法不能解释虾从大个体开始死亡的原因;
2、低氧综合症一一由于底部缺氧,虾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下出现的死亡。市面上也出现一些高价“神药”,没有任何说明,刚开始使用时确实能控制死亡,但持续时间不长又会复发,而且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土质板结;
3、白斑综合征病*感染。也有人使用抗病*的药物内服外用,效果参差不齐,不能令人满意;
4、肠炎。这种说法只看到了其中一种症状,并没有能全面地考查发病原因。
“五月瘟”是病原性疾病和环境低氧综合导致的结果。
根据实验室取样检测结果显示,5月前后小龙虾体内白斑综合征病*的阳性率呈现直线上升,进入6月后又出现直线下降的态势(如图7)。
■图7,数据引自华中农业大学顾泽茂老师。
病*是细胞内寄生,往往是大个体由于的细胞内环境营养物质较为充足和全面,利于病*复制而先出现死亡,加上五月前后水温在20-25度,正好适合病*的传播和复制,结合小龙虾的互相蚕食习性,导致了五月份左右白斑综合征病*在池塘中大量传播。而病*感染虾体后,破坏了免疫系统,也会导致继发细菌性感染。
另外,由于大个虾体鲤的相对表面积较小,优先死亡大虾也符合缺氧的特征。发病严重的池塘往往池塘环境有两种情况:
1.水草生长很差或者死亡。这类池塘水体多发黑,底泥发臭(如图8),底部氧债较重。底泥发黑发臭、水草下部发*、发黑。
2.水草长势茂盛,甚至“封塘”。这类池塘水草像一床棉被盖在水中,上下水体不能随风搅动,形成分层,白天的阳光被遮挡不能照射到底部,底层水不能产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,上层水白天过饱和的氧气会形成气泡逃逸,同时,氧气在水中自然扩散的速度很慢,不能到达底层,在底部形成缺氧层。因此,有些看似很漂亮的水草,下部出现发*、烂根(如图9)
图8图9
上述的两种情况都会形成底部缺氧,而到了晚上,表层水降温快,密度变大下沉,搅动缺氧的底层水和底泥,造成全池缺氧。而小龙虾是底栖生物,不具备平游能力,底层缺氧时,体质稍好的能爬坡或者上草,体质弱的直接死亡在底部。更为关键的是,小龙虾是夜间觅食的动物,投喂的抗病*药饵料都是傍晚,夜间池塘缺氧会直接导致药饵料被浪费,不能被有效摄食。
因此,单方面针对底部氧化增氧或者抗病*的治疗效果都不理想。
二、“五月瘟”的预防
近几年,小龙虾“五月瘟”的发病时间有提前的趋势,而且发病范围和规模都在扩大,造成惨重的损失,治疗的成本也很高,由于密度大、管理不规范等原因,加上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,防控的难度很大。
以今年()为例,年所有养殖龙虾的朋友大都有所察觉,今年不缺虾苗。因为年下半年几乎没有新增龙虾池塘,养过一年的朋友们,今年池塘都有虾苗,所以必须理性客观的认清今年小龙虾密度大的事实。虾苗密度大,生存空间被压缩,再加上去年暖冬今年暖春和疫情影响,池塘得不到规范的养殖管理,水质底质问题突出,使小龙虾长期反复应激,进入4月后,水温快速进入疾病流行适宜范围,走访市场发现,各地都开始出现爬坡上草、尾扇起泡、肠炎空肠的发病现象,甚至有的池塘已经开始死虾。“五月瘟”来袭,我们该如何做好哪些防控关键点?
从全年的整体角度出发,我们给出了一些预防建议:
1.池塘的规范化管理。
小龙虾的池塘设计首先就和鱼池不同,一定要缓坡,保持长高比在3左右为好,或者留出二级平台。由于小龙虾没有平游能力,只能在底部爬行,一旦池塘出现缺氧或者底部恶化,小龙虾需要有向水面爬行的缓坡,特别是在体质比较虚弱的时候;另外,缓坡也有利于小龙虾的蜕壳,横卧脱壳时,如果坡度太大,会滑落到深水区,那里水压大,不利于顺利蜕壳。
其次,水草的种植也有讲究,一方面株距和行距不要太小,4-5米为宜;另一方面,顺风向要留出过水道,保持池塘水体的流通,不至于出现“死水”和分层。
2.水草的管理
养鱼先养水,养虾先养草。除了上面提到的种植方式上的规范,还需要我们在管理中多